临帖一般分为三类:
将范本置于眼前,面对面地去临写。讲究的是形似,越是像越是好。就像我们画素描、画石膏像一样,最开始讲究的是像,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要想做到一模一样,是难度很大的一件事,毕竟一模一样只有复印机能做到,你想通过你眼睛的观察、大脑的思考和手的表现做到写的像是有一定难度的。
所谓临帖的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每个笔画像。每个笔画都有粗细、长短、运笔方向的不同。起笔有方的、圆的、尖的,运笔过程中有高低、粗细的起伏,转弯处有方圆尖的处理,还有收笔各种形态的变化。
2、笔画之间关系像。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关系,如它们之间的长短、大小、曲折、高低、呼应等关系要像。
3、部首与部首之间关系要像。一定要注意部首与部首之间的关系,注意它们之间是如何避让的,如何开合、呼应的,如何做到疏密处理的。
4、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要像。要注意上下、左右字之间的开合、疏密、呼应等。弄明白这些字之间的相互关系。
5、一行一列之间的关系要像。注意它们之间是如何起承转合的。
6、通篇章节之间的关系要像。通篇各章节之间的节奏的表现,情感的表达也是不同的,有一个由平静到推进到高潮再到落幕这样一个表达不同层次的处理方法。
对临之时,原作在眼中。重于观察,先细看,揣摩,再临摹。观察什么呢?就是观察以上6点。只有做到了以上6点,背临才能达到形似,进而达到神似,最后达到气似和韵似,否则可谓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不看范本,只凭印象背着将诸字临写下来。这是在对对临很熟悉的基础上,对字的笔画特点、结构、章法等都有所了解,基本上能背下来,才能做到去背临。
背临时,原作已在脑海之中。
临写范本时,根据它的意思去临写,追求行气及整体的神韵和意境。它是在对临和背临的基础上而追求的一个更高境界。当你对一个字帖已经十分熟悉的时候,对它的章法结构、用笔特点、节奏快慢、情感表达已经了然于胸,然后在临帖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一些情感因素,达到原作者的感情和现作者的感情糅合的这样一种状态。
如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达到神似的境界后你才能体会到东晋社会风气开放,文人雅士可以畅快地流露自己的情感以及王羲之等一众好友聚会时那种轻松、欢乐的气氛。
而在临颜真卿的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时你就会感受到作者那种悲愤、激昂的情绪表现。
在临天下第三行书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时,你同样会体会到作者当时被贬,十分苦闷,郁郁不得志的心情。
意临之时,原作已在胸中。
时间:2020-12-04
时间:2020-12-23
时间:2018-07-04
时间:2018-07-06
时间:20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