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南朝人,名法极,
晋王羲之七世孙,浙江人,世称“永禅师”。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妩媚俊挑,
直观显现古人笔法,故为习书首选范本,
无疑对初入书道者更是大有裨益,
可较快地入手。
横的写法
1
长横
作为一字的主画,长横起着稳定字势、调节节奏的作用,应写得生动得势。此帖中的长横一般有三种形态:
其一如“举”字长横,书写时笔管略向左下方倾侧,笔锋落纸后向左下方切笔,而后抵住右行,至收笔时将笔稍抵提起回锋。此横寓凌厉遒劲之势。
其二如“妾”字长横,笔行至中段稍提,收笔向右下稍顿而成。此横呈轻灵婉转之态。
其三如“具”字长横,尖锋入纸后迅速挺直右行,前轻后重,刚直有力。此横有劲健流动之势。
2
短横
短横在此帖中的形态颇多,或笔锋上行,取仰势,如“老”字上横;或笔锋下顿,取俯势,如“杯”字右部之横;或尖锋入纸,求劲利,如“情”字右部的横;或切笔向右上提锋,求果断,如“求”字的横;或平直坚挺,求沉实,如“耳”字的上横;或婉曲多姿,求妍媚,如“且”字下横。
竖的写法
1
长竖
此帖中的长竖有以下三种:
一为悬针竖,如“ 傲”字右竖,起笔时与上一点画呼应,笔锋迂回而下,收笔时出锋,显出畅意流美之态。
二为垂露竖,如“辞”字最后一笔竖,收笔时回锋,显得浑厚沉静。
三为“行意竖”。由于此帖行意浓厚,因此字中时有行书笔意的点画,如“斩”字末竖,显然是为求流畅的笔势而带出。
2
短竖
短竖在写法上与长竖相似,有起、收笔上的藏露变化,有相向、相背的体势变化。
点的写法
待横、竖将手、腕训练得较为稳定后可转入对点的学习。南宋书学理论家姜夔言:“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
点为字之神,点亦富于变化,但何时用什么点并非可以随心所欲,而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如左右两点用于字首、字中,一般就是如“糠”、“嫡”、“少”的写法;用于下部,一般就是如“凉”、“员”、“异”几种写法。
四点底一般也只有如“熟”、“谦”等为数不多的几种变化。而上下两点的写法,由如“钧”、“扇”二字可见,上下三点由“沉”、“落”二字可见。
此帖中点单独出现时,形态最多的是侧点,书写时笔取侧势,锋尖入纸用力向右下,待毫铺开后笔锋稍顿,衄挫回锋。其他还有直点、长点、垂点、撇点、挑点、平点等,书写时要留意它们与不同笔画搭配时的形态,找出规律性。
撇的写法
撇画多与其他点画相连或相映。
1
长撇
此帖中长撇或厚重沉实,线条遒丽,如“映”、“初”二字;或凝练老辣,劲挺畅意,如“廉”、“碑”二字;或笔意婉转,飘逸洒脱,如“沙”、“接”二字。
2
短撇
短撇变化较多。如“欣”字之撇藏锋入纸,腕外转撇出;“戚”字之撇由上一笔顺势带出,翻转灵活;“求”字上撇由横变异而来,状若兰叶;“夙”字之撇露锋直下,迅速发力。
捺的写法
草书为了取势的需要,形态完整的捺一般出现较少,取而代之的多为反捺。
1
长捺
长捺多以反捺出现者居多,如“ ”、“履”之捺均轻入轻收,中截浑厚;而“秦”、“岳”之捺取章草意,收笔含蓄。
2
平捺
此帖中平捺的写法较为统一,多尖锋入纸后向右下行笔,渐行渐按,至尾部稍顿捺出,隶意盎然,如“逸”、“运”二字。
3
短捺
在草书中,短捺多化为姿不同的点。如“读”“笑”“实”“囊”各字。独立者多饱满厚重,如高山坠石;连带者多婉转流畅,似泉水奔涌。
钩的写法
作钩之法,需蹲锋,令钩饱满劲健。钩的变化较多,但写法大致相似,只是方向、长短、粗细的差异而己。竖钩的起、行笔与竖相同,至将转笔处手腕稍向右上翻,而后向左平推而出,如“则”字之钩。
本帖中的竖钩也有拖钩法,即出钩时将笔锋调正,掣住笔势向左稍行钩出,如“孰”字左下的钩画。钩的形态一般有以下几种,兹列出典型字例,可强化练习,如“宅”、“弱”、“飘”、 “心”、“贼”、“处”字中的竖弯钩、横折钩、弯钩、斜钩、卧钩等。
折的写法
折是由横和竖搭接而成的。智永真书的折笔多暗转,劲力内敛,如“伊”、“旦”二字的折,转处笔势稍顿,圆锋而下,折处圆劲而有张力。而“曲”、“忠”二字之折,则笔至转角处提笔换锋,抵住下行,折处笔力盎然,似切金断玉一般。
需要提醒临写者注意的是,此帖真书类似于行楷,笔致流畅圆洁,故而要想更好地表现其笔端灵便畅达的气息,则必须具备一定的行书基础。因此在临写此帖的同时可穿插临写王羲之的行书帖,以切准智永楷书与王字行的契合点,达到由形入神的目的。
推荐阅读:时间:2020-12-04
时间:2020-12-23
时间:2018-07-04
时间:2018-07-06
时间:2020-11-03
时间:2020-09-10
时间:2020-09-10
时间:2020-09-10